
Long-hsin Liu
Expertise :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ography
Education | |
---|---|
Experience | |
Curriculum |
.HISTORY OF CHINA (V)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ADING ON CLASSICS: SPECIAL TOPIC ON HUSHIH AND MODERN CHINA .SPECIAL TOPICS ON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
Ext. | 6198 |
Research Room | Q118 |
ophelia@scu.edu.tw | |
Academic Publish / Research | 專著: ● 2002年2月,《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419頁。 ● 2007年8月,《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簡體字版於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 學位論文: ● 1992年7月,〈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2000年11月,〈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專書及期刊論文: ● 2017年6月,〈地志書寫與家國想像──民初《大中華地理志》的地方與國家認同〉,《臺大歷史學報》,第59期,頁119-170。 ● 2014年,“Popular Readings and Wartime Historical Writings in Modern China”, Viren Murthy and Axel Schneider ed., The Challenge of Linear Time: Nationhood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in East Asia,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NV, 2014, pp.181-214. ● 2011年, “Historical Lessons and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in the Late Qing Examination System”, Brian Moloughney and Peter Zarrow ed.,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75-102. ● 2010年9月,〈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期刊報紙中的史學類書評〉,《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年第3期(總第31期),2010年9月,頁65-89。 ● 2009年6月,〈通俗讀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1933-194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4期,頁87-136。 ● 2007年12月,〈從科舉到學堂──策論與晚清的知識轉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頁105-139。 ● 2002年9月,〈邁向專業化之途──現代中國史家資格的認證與評覈〉,《新史學》,第13卷第3期,頁79-115。 ● 2002年10月,〈方法論的建立與現代中國史學紀律的形成〉,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國》(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頁199-244。 ● 2001年1月,〈學科體制與近代中國史學的建立〉,收入: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下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頁449-581。 ● 1998年12月,〈七十年來對於「現代中國史學史」(1902-1949)的研究回顧與評析〉,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第1冊(台北:國史館),頁1049-1088。 ● 1994年12月,〈晚清民族觀念的蛻變與重塑──以新式學堂教育為對象的察考〉,《輔仁歷史學報》,第6期,頁223-244。 會議論文: ● 2016年10月22-23日,〈以旅行為名──20世紀初期的調查旅行與地理知識的重構〉,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辦,「近代中的旅行寫作、空間生產與知識轉型」學術工作坊,14頁。 ● 2015年10月23-25日,〈定義地方─清末民初地理書寫中的地方與國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第三屆「近代文化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13頁。 ● 2015年8月21日,〈地理知識與近代歷史空間觀念的轉型〉,韓國中國學會主辦,「第35屆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26頁。 ● 2015年4月18-19日,〈從歷史出走──清末民初地理教科書與近代歷史知識的轉型〉,復旦大學上海市歷史教育教學研究基地主辦,「近代以降的歷史教學與歷史教科書問題研討會」,25頁。 ● 2014年8月11-13日,〈地志書寫與家國想像──民初《大中華地理志》的地方與國家認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32頁。 ● 2013年12月21-22日,〈民國方志裡的章學誠──兼論王葆心的方志學〉,華東師範大學主辦「『中國現代史學的回顧與前瞻術研討會』暨『吳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21頁。 ● 2013年11月22-24日,”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Identity of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Center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Gazette”, Paper delivered to The Conference of Questioning Modernity: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Western Knowledge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 held by Centre for Modern East Asian Studies, Göttingen: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24p. ● 2013年9月10-11日,〈討論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大學歷史教學方式的嘗試與反思〉,澳門理工學院主辦,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台灣東吳大學歷史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協辦,「天人古今:華人社會歷史教育的使命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11。 ● 2013年6月28-29日,〈從文化復興到文化重塑──戰後台灣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書寫的轉折與蛻變〉,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主辦,「近現代歷史科及其相關課題教科書」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23。 ● 2009年12月14-17日,〈從六經皆史走向四部皆史──中國史學的現代追求〉,荷蘭萊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Leiden University, 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哲學研究中心主辦,「民族認同與歷史意識:審視近現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學與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14。 ● 2009年7月 9-11日,”Historical Lessons and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in the Late Qing Examination System”, paper delivered to The Third Annual Workshop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China, hel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32p. ● 2007年12月3-5日,”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y and Knowledge: A New Perspective on Policy and discourse in Late Qing Period”, paper delive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China: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Knowledge Schema and Knowledge Practices to New Epistemologies, held b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27p. ● 2007年10月12-14日,〈從歷史發現知識──策論與晚清知識觀的變化〉,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合辦,「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以清末西學選本為中心的討論」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27。 ● 2007年6月4-7日,“Popular Readings and Historical Writings in Sino-Japanese Wartime period”, paper delive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Writing of History in 20th Century East Asia: Between Linear Time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eld by 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Leiden University. ● 2007年4月,〈近代大學歷史研究所建置的變遷〉,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全國歷史學研究生培育座談會」。 ● 2006年12月,〈從科舉到學堂──論近代知識的轉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101:後科舉時代的反思」學術研討會,頁1-20。 ● 2005年12月,〈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戰爭與日常生活」研討會,頁1-29。 ● 2005年9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以學術社群為核心的觀察〉,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漢學系(Universitaet Erlangen-Nürnberg)、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合辦,「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24。 ● 2004年8月,〈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中國期刊報紙中的史學類書評〉,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主辦,「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頁1-33。 ● 2004年1月,〈中國近代史:一門次學科領域的興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史學.時代.世變:郭廷以與中國近代史學術研討會」,頁1-48。 ● 2003年5月,〈一代旗手傅斯年:一個學術網絡的觀察〉,東吳大學文學院主辦,「二十世紀中葉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頁1-25。 ● 2002年5月,〈論近代知識的轉型──梁啟超的知識觀及其目錄學思想〉,香港浸會大學、清華大學主辦,「21世紀的世界與中國:當代中國發展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清華國學大師研究』」,頁1-21。 ● 2001年12月,〈方法論的建立與現代中國史學紀律的形成〉,中國近代史學會、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主辦,「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國學術研討會」,頁1-34。 ● 1999年6月,〈現代中國史學之學院化與學科獨立意識的建立──以北大史學系早期發展為中心之研究(1917-1927)〉,教育部主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協辦,「第五屆全國歷史學論文討論會」,頁1-20。 ● 1997年12月,〈七十年來對於「現代中國史學史」(1902-1949)的研究回顧與評析〉,國史館主辦,「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頁1-38。 演講: ● 2016年9月30日,應邀至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反思傳統史學工作坊」演講:講題:〈我們為什麼需要史學史?〉。 ● 2016年9月13日, 應邀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演講,講題:〈地理書寫與近代歷史知識的轉型〉。 ● 2015年10月23日,應邀至人民大學「人大史學講堂之五十八」:〈地理知識與近代歷史空間觀念的轉型〉。 ● 2012年11月29日,應邀至上海大學歷史系演講,講題:〈學術網絡與學術資源──以傅斯年為核心的觀察〉。 ● 2015年10月23日,應邀至人民大學「人大史學講堂之五十八」:〈地理知識與近代歷史空間觀念的轉型〉。 ● 2012年11月29日,應邀至上海大學歷史系講,講題:〈學術網絡與學術資源──以傅斯年為核心的觀察〉。 ● 2012年4月9日,應邀至上海大學歷史系講座,講題:「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的分化與重構」。 ● 2012年4月5日,應邀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座,講題:「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的分化與重構──兼論國粹派學人的觀點」。 ● 2009年2月10日,應邀至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現代東亞研究中心(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演講,講題: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Modern China. ● 2007年3月19日,應邀至淡江大學歷史系演講,講題:〈一段為歷史學者遺忘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學史〉。 書評: ● 1991年,〈評許冠三著「新史學九十年」〉,《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3期,頁343-351。 ● 1990年,〈評介汪著「康章合論」〉,《國史館館刊》,第8期,頁247-254。 專題計畫: ● 105-106年度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地方調查與近代地方概念的建構」兩年期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410-H-031-028-MY2」,執行期限:105年8月1日至107年7月31日。 ● 105年度科技部人文社會學者國內訪問研究計畫:政學、藝學與史學──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的轉型〉,計畫編號:「MOST-105-2420-H-031-001-2R」,執行期限:105年8月1日-106年1月31日。(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104年度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地理與歷史之間:民初地方士人的書寫與知識轉型(Ⅱ)」,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31-048」,執行期限:104年8月1日至105年7月31日。 ● 103年度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地理與歷史之間:民初地方士人的書寫與知識轉型」,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31-012」,執行期限:103年8月1日至104年7月31日。 ● 102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在地、流徙與認同──近代地方知識與地方史志的書寫(Ⅱ)」,計畫編號:「NSC 102-2410-H-031 -012 -」,執行期限:102年8月1日至103年7月31日。 ● 101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在地、流徙與認同──近代地方知識與地方史志的書寫」,計畫編號:「NSC 101-2410-H-031 -049 -」,執行期限:101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 ● 99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從六經皆史走向四部皆史:中國史學的現代追求」計畫編號:「NSC-99-2410-H031-033」,執行期限:99年8月1日至100年7月31日。 ● 97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的形成及傳播」兩年期計畫,計畫編號:「NSC-97-2420-H-031 -009 -MY2」,計畫期限:97年8月1日至99年7月31日。 ● 97學年度下學期,教育部「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史藝術中綱計畫──課程教學改進計畫」,計畫名稱:〈生活.知識與歷史──史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進計畫〉,計畫編號:「MOE-097-02-06-2-21-2-1A-15」,計畫期限:97年8月1日至98年7月31日。 ● 95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通俗讀物與戰時歷史書寫〉,計畫編號:「NSC-95-2411-H-031-004」,計畫期限:95年8月1日96年7月31日。 ● 93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從科舉到學堂──論晚清知識的轉型(1895-1911)〉,計畫編號:「NSC92-2411-H-031-012」,計畫期限:93年8月1日至94年7月31日。 ● 93年.4月-94年3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土地契約文書標校計劃」協同主持人。 ● 92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以學術社群為核心的觀察〉,計畫編號:「NSC92-2411-H-031-011」,計畫期限:92年8月1日至93年7月31日。 ● 91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期刊報紙書評之研究〉,計畫編號:NSC91-2411-H-031-021,計畫期限:91年8月1日至93年7月31日。 會議報導: ● 1997年2月,〈近代史教學研討會紀實〉,《近代中國》雙月刊,第117期。 ● 1996年4月,〈傅斯年百齡紀念研討會紀實〉,《近代史學會通訊》,第3期。 編輯整理: ● 2005年,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第1-2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6年10月,《近代史學會通訊》,第4期。 ● 1996年9月,《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台北: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 1996年4月,《近代史學會通訊》,第3期。 ● 1992年3月,《中國儺戲.儺文化研究通訊》,第1期。 ● 1992年1月,《民俗曲藝》,第81期。 |
Note |